女性励志小故事(精选8篇)
励志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单单小孩,女人最好能够多读一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女性励志小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创作时的全部水平和精力,认认真真地画好每幅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收藏我作品的藏家负责,这是我画画这些年的座右铭。”青年女画家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审美体系更多地依附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而不仅仅是视觉审美。因此,一个要想在中国画道路上走得更远的画家,首先要认真做人,其次才是认真画画。这两者都做到了自己的极致,自然而然也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温素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重要的是,市场也证明了她的正确。近3年来,她的绘画作品的价格一直走在稳健上升的道路上。2013年温素洁的绘画作品价格还在2000元每平尺,2014年11月以来,其作品已经出现6000元每平尺尚一画难求的行情。
“我画一幅精品,基本上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我现在的作品,除了出去写生,办个人展览,基本上只能满足VIP客户的高端订制的需要。”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所谓高端订制,就是藏家想要某个大概的主题,然后结合自己最擅长的笔墨完成作品。当然,其中还少不了创作所必须的灵感。
“通常是有客户想求我的画,并且也告诉了我一个大致的内容。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要在脑海里反复琢磨好几天的时间。然后灵感来了,才能够连着七八天时间几乎不间断地创作。”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拖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客户,是在下了订单半年后他才拿到作品的,因为构思就长达4个月之久。
“虽然从时间成本来看,很不划算。但是,作品是签着我自己名字的,我是一个画家,并不是一个画商,画出自己满意观众喜欢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温素洁如是说。
很励志的女画家
温素洁习画,可以写成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 我出生在河南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以务农为生,而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画一些漂亮的东西。上了初中,终于有了美术课,美术老师就成了我的偶像。我认真听课,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几乎都认真写下。很可惜一周只有一节美术课,并且到后来也取消了,所以在我15岁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当时不被父母理解的决定,那就是毅然辍学开始拜师学习画画。”温素洁在向《投资者报》讲述自己这段历史时语调很平淡,但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姑娘。
2003年,她拜河南商丘当地的文化站长为师,从此走上了要当一位女画家的求索道路。“我学画画的早期,大量临摹黄胄的速写和国画,后来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在河南商丘办美术补习班,我才有幸学习素描、速写、水粉、油画等基础课程。”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所以为了学习画画只能壮着胆子出去卖画,就这样,依靠断断续续卖画取得的收入,我一坚持就是10年。”
“我爸爸那时候告诉我,画画是公主、宰相的女儿才能做的,你一个农村孩子学什么画画?在农村学画画有多么难,恐怕没人想象得到。”温素洁称,“因为学画画,过年过节我从来不串亲戚,因为所有的亲戚没有理解和支持我的,相反他们会数落我、侮辱我,甚至侮辱我的父母,总感觉我的爸爸妈妈养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女儿。”
在温素洁辍学学习绘画后的两年里,同龄人纷纷外出打工,但是温素洁却不为所动。她相信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我始终认为,年轻时外出靠体力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资。当时外出到广东沿海地区的工厂打工的同乡有时也拿回来一些工厂的招工简章。可是那上面几乎都写着,‘只招18~26岁的’。可人要活很久,到26岁以后你能去干什么,以后靠什么生存?”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当时自己的亲人与朋友经常劝我出去打工,但我也总是回答他们,‘让我去打工,比给自己几个耳光还让我难受’。”
不出去打工,但又要维持生计和画画的学业,怎么办?于是想到了卖画。“ 我第一次出去卖画是16岁,当时卖了一幅我的启蒙老师创作的作品,钱不多,200元,但这是我在绘画上赚到的人生的第一桶金。”温素洁称,之后,她就陆陆续续去郑州、开封、商丘,以卖画为生。
就这样,温素洁终于把自己的兴趣做成了事业,并且终于靠书画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张惠斌的关门女弟子
“我的亲传女弟子学画数年来意志执着坚定,不惧任何艰辛,感动了神灵。在艺术上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她对中国笔墨的迷恋程度非常人可比拟。愿素洁坚持一生磨练,我相信最终成就非同小可。”这是已故著名画家张惠斌对自己这位关门女弟子亲笔写下的评语。
温素洁的这位恩师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并没有得到过名师传授,完全依靠的是勤奋和悟性,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画过油画、连环画、年画、版画、水彩画,还有大量速写。也许是相似的经历,也许是温素洁做人做事的认真和灵性,2008年温素洁一个人来到北京,与张惠斌结识后便一见如故,深感投缘。
“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但真正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鼓起勇气来到北京的是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温素洁告诉《投资者报》,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年轻的心是一样的。孙少平当时想出去闯荡的想法和我20岁时的想法惊人的相似,所以看完《平凡的世界后》,我震惊了,并且很快就决定到北京闯荡。
“2008年我一个人来到北京,认识了我一直崇拜的画家张惠斌。他的画廊是我经常待一天的地方。”温素洁回忆道,来到北京后自己仍然以卖画为生。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画不好卖,为了节省开支,当时自己租住在一个楼梯下面的小房间,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去。“我回老家的时候兜里仅剩下49块钱,只够一张单程火车票。我永远记得回家那天自己在火车站哭成了泪人儿。”温素洁至今回想起那时的情形,依然还有些伤感。
然而,上帝总是会赐给世人渴望的机会。在温素洁回家后不久,她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张惠斌老师打来的,让她去北京跟他学画画。
“这对我的人生来说真的是戏剧性的一幕,也是上天给我的恩赐。”温素洁称,接到电话后,她不假思索地就买了当天开往北京的火车票,然后在北京租了一个六七平米的地下室,从此开始了跟随张惠斌学习绘画的宝贵时光。
“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老师找到我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我一个人在北京租住在别人楼梯下面的小房子里,并且在没有电的情况下生活了两年多,而且隔三差五地去恩师的画廊观摩,一待就是一天。”温素洁这种为了画画不顾一切的精神让张惠斌老师有种“似曾相识”的触动。也正是因为在温素洁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张惠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画法教给温素洁,不仅每天亲自给温素洁示范各种画法,又在2011年帮温素洁考入北京画院进修。
“我是太喜欢画画了,在很落后的河南农村长大,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只身来北京求学,因为要生存,就走上画商品画的路。我有今天,可以说完全是张惠斌老师救了我。”温素洁心存感激地表示。
纪清远印象中的“蹭画生”
“我第一次关注温素洁,是由于她身上那股对画画锲而不舍的劲头。比如,为了让自己的人物画的基础打得更牢,她经常到其他人物画辅导班“蹭画”,硬是挤进去偷学。”著名画家纪清远这样评价温素洁。
“温素洁画人物画,深得著名人物画家张惠斌先生造型严谨、笔墨流畅、色彩淡雅别致的影响和真传。为了加强她对人物结构关键之处的理解和正确表现,张惠斌先生又介绍温素洁跟我学习速写。她也确实进步很大。”纪清远称,温素洁除了入迷一般练习速写,还深深懂得自己与那些经过院校人物画专业训练的画家的最大差距,那就是没有学习过透视、解剖、结构等造型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温素洁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跑去图书馆及其他人物画辅导班偷学。
“2013年3月20日,这是我最悲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的恩师张惠斌老师永远安息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的教导。我也会像他那样把绘画当作自己一生的奋斗和追求,把他独特的绘画技巧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提起自己的恩师,温素洁的双眼含着泪花。
恩师的逝去,让温素洁低沉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她又振作起来,继续投身于研习绘画。“经过十几年的绘画旅程,中国笔墨在我的生活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好,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责任,要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去热爱我们的国粹。中国画是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值得全世界人们重视、继承和发扬。”温素洁侃侃而谈,“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虚实问题对于中国画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在温素洁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她的爱好是中国传统的笔墨(国画)。“对画的爱分几种,有喜欢、有热爱、有痴迷。毫无疑问,我对中国笔墨是无比痴迷的。一支毛笔,一张宣纸,一盒墨汁,能把我关在画室十几年,十几年后这种痴迷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魅力,这就是美的魅力。”温素洁称,“作为艺术家,要热爱生活、对美的事物拥有敏感的嗅觉,能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并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创作灵感,就是生活感受与自我情趣迸发出的火花。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并不是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升华,而不是照搬生活和简单拼凑,要发挥想象力,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中国画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得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为一个画家,温素洁希望把自己的每幅作品都创作成精品,这既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小女孩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有家庭,父母见她生得丑,不愿意理她。小女孩自小得不到多少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加上长得丑,她很自卑,性格越来越内向,见人就害怕。
16岁那年,父亲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买下了一家报社。大学毕业后,她进入父亲的报社,担任读者来信版主编,月薪只有25美元。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位年轻律师。两年后,两人结婚了。婚后,她依旧羞怯,常常躲在丈夫后面。在宴会上,她总是被主人安排在不显眼的位置上,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对她视而不见。
没几年,父亲就将报社大权交给她的丈夫。父亲把她赶回家相夫教子。后来,因报社经营不善,丈夫患上严重的精神抑郁症,不久就开枪自杀身亡。当时她已经46岁了,丈夫突然间没了,她感到天快塌下来了。
没人看好这个柔弱胆怯的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报社必将被出售。可是,她稍稍迟疑一下,还是果断地接过权杖。
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人。她要彻底改变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极力引进新潮、自由的新闻元素。为此,她不惜重金从各处网罗新闻精英,给他们绝对空间以自由发挥。不久,保守派们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派立场。
1972年6月,五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总部而被捕。惮于压力,许多媒体都只是对此事“轻轻带过”,但她却命令报社记者进行深入调查,终于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ting器,破坏民主党的竞选活动。
丑闻曝光后,总统生气了,司法部长更是暴跳如雷,扬言要她人头落地。她毫无畏惧,继续为自由与正义而孤军奋战。最后,她的正直与勇气,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终于将位高权重的总统逼下台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水事件”。这一年,她的报社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确立了大报地位。
这就是著名的《华盛顿邮报》,它的主人叫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上任时,报社总收入只有840万美元,旗下子公司只有《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到1993年她退休时,邮报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总收入达到14亿美元,在财富500家大公司中排行第271位。
谁也料不到,这个羞涩、腼腆、胆小的丑女人,不但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华盛顿邮报》,而且还以一份报纸扳倒了总统,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力,许多时候,我们欠缺的只是一种自我挖掘的精神。
侯晶晶身边的人都说她“意志如钢”!
住院之初,钢针抽取骨髓、全身麻醉、一天十几个小时输液,疼痛实在忍不住时,侯晶晶会小声说:“妈妈,我疼呀!”这时候,她会让父母坐在床头给她读书、讲故事,而脸色苍白的她则静静地听着。《红岩》、《童年》、《燃烧的石头城》,她与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铸就着内心的坚强。
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她的双腿时常因为缺血而发生剧烈痉挛,而背部也会变得酸痛难忍。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坚持做身体锻炼,一次就是一个多小时。然后,又专注地拿起身边的书本。
1997年的冬天,侯晶晶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考场外,大雪纷飞;考场内,她挥汗如雨。一场考试下来,她坐的板凳全部浸湿了。连续三天五场考试,侯晶晶坚持了下来。结果,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
六年研究生的学习,侯晶晶没有缺一节课;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她每次上课都是两个小时。她的学生葛建平回忆:“一次上课我们感到她突然变‘高’了,才知道她腿部痉挛非常厉害,需要用手撑起身体放松一下。可她在讲课时从来都是微笑着的!”
自强与关爱交相辉映
从一个残疾小女孩到博士,侯晶晶诠释了“自强”的内涵。
小时候,侯晶晶要去取一样东西时,就用两个小板凳交替着一点点挪过去,而母亲则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她。“晶晶,为什么不让妈妈帮你去拿或者抱着你呀?”小伙伴问她。“我自己能做。”侯晶晶的回答如此平静。
侯晶晶的丈夫、研究生时的同窗相华利始终记得这一幕:侯晶晶把吐的痰用纸包起来后,同学要帮她放到垃圾箱里,她却微笑着摆摆手,推着轮椅来到垃圾箱前。“她表现出的自强和自尊震动了我。”相华利后来这样告诉侯晶晶的家人。
留校一年,侯晶晶平均每天花8个小时左右用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她先后有四篇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刊物上发表,并完成了一部近30万字的译着。谈起自己的成长,侯晶晶一再表示:“我走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特别是南京师大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道别时,问起今后的打算,侯晶晶还是那样浅浅一笑:“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
吴仪长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里唯一穿裙子的人。更早时,她是全国石油化工系统正局级干部中唯一的女性。吴仪从来不怕跟男子打交道,有无数的“好哥们”,甚至有着男性化的爱好。
她是垂钓高手,在中央部委官员的内部钓鱼比赛中,吴仪常常技压须眉。她可以长时间不知疲倦地讨论如何钓鲤鱼、鲫鱼和草鱼,以及甩竿的深浅和鱼饵的选择。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吴仪说:“好多男同志有的爱好我都有,但有些女同志喜欢的事我却不喜欢,比如逛商店。”她是一个“哥们式”的、不会让男人面红耳赤、不会在“男人堆儿”里窘迫不安、不需要特别照顾的女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吴仪的仕途。
吴仪1938年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人丁单薄,上面只有一个大她8岁的哥哥。父母早逝,吴仪几乎是哥哥一手带大的。
这个由哥哥带大的“假小子”,在读大学时还闹过“夜闯男生宿舍”的故事。现已76岁的林世洪是吴仪大学时代的辅导员,他是比吴仪大2届的留校毕业生,吴仪是他带过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
林世洪清楚地记得,1959年盛夏的一天夜里,自己睡得正熟,突然有人急匆匆地敲门。他穿着背心、短裤就起身开了门,发现站在门口的竟是女学生吴仪。刚当老师不久的林世洪顿时感到窘迫,一时不知所措。吴仪却镇定自若地说:“林老师,你快回到床上坐下,盖上点,夜深了别着凉。我汇报完一个重要的情况就走。”吴仪那天晚上刚劝阻了一个因失恋企图轻生的女生,便立即赶来向老师汇报情况。
1957年,吴仪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专业。1958年跃进时代,石油部动员石油系统师生到基层搞土法煤炼油“小土群”。在大“部队”行动前,学校要派一些独立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先到全国各地去调查。吴仪是少数被选派的女同学之一。她被派往贵州省,只身一人。
1967年,当北京东方红炼油厂还是一片坚硬的花岗岩荒山的时候,第一批进山创业的人中就有吴仪。作为懂技术的大学生,她从兰州炼油厂被上调到石油部,回到北京,又被派参与新东方炼油厂的建设。
当时的温家宝在甘肃酒泉地质队探矿,胡锦涛则在刘家峡水电站工作。他们或许不曾想到,40年后自己会成为这个国家的领袖。
改革开放,使得1950年代的大学生再次得到重用。1980年,吴仪被选送到挪威经济管理学院学习4个月。从此,吴仪从技术工作转入行政部门,开始了她的为官生涯。
3年后,作为干部考察手段,中央借调她到湖南省,参加湖南省的工作。8个月的工作中,吴仪表现突出,聪明与干练为她赢得了高层的赏识。湖南的领导甚至向中组部提出,要吴仪留在湖南省政府工作,但吴仪只愿继续回到原单位工作。
其时,中国大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内最具规模的国有石油企业——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厂改组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吴仪出任副总经理和党委书记。
吴仪少年时代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大企业家。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年轻的时候毫无参政意识,不想当官,更没有想过要当部长。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大企业家,现在如果让我选择是当官还是当企业家,我还是选企业家。在企业,自己的思路、决策马上能见效,更容易有成就感。作为政府官员就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办事情,要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初冬时节,南京师范大学的林荫道上铺满落叶,一辆轮椅缓缓行来。椅上的年轻女性身着橘红色上衣,近视镜后的目光睿智沉静。她,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女教师侯晶晶博士。
理想与奋斗照亮人生
侯晶晶的老家在安徽马鞍山,1986年,11岁的她突遭厄运,一次误诊让这个小女孩不幸双腿瘫痪。惊愕、愤怒、绝望,幼小的侯晶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是父母的悉心关怀让侯晶晶逐渐恢复了平静,病痛减轻后的侯晶晶对父母说:“把我的书包拿来吧,我想看书!”出院后,侯晶晶开始自学初中、高中的课程。邻居悄悄劝她的父母:“让孩子学点手艺吧,还可以为家里挣些钱,读书对她来说有多大用处?”侯晶晶的父母回答:“孩子喜欢学习就让她学,知识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
侯晶晶先后完成了英语专业大专、本科的自学考试课程,她的目标渐渐清晰:“我活着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既然不能做体力活,那我就从事脑力劳动。”1998年,侯晶晶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之后,侯晶晶又以研究方向总分第一考取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师大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只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走得更远一些,为社会服务的内容更多一些。”侯晶晶这样解释自己执着的求学历程。
2004年,完成博士学位的侯晶晶在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她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着深深的思考:“像我这样受教育过程比较特别的人对教育事业更热爱、更有感情,我有深切的感受,教育对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种巨大的拯救、唤醒的力量!”
《滚蛋吧肿瘤君》是一组在网上非常火的漫画,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上百万次的点击量,而这组漫画的作者——项瑶,被很多网友称为“励志姐”,并不是因为她的漫画故事有多么的曲折动人,而是因为她本人的故事很激励人心。
2011年8月21日,早上起来上厕所的她突然摔倒,被一起同住的朋友艾米送到了医院,经过了抽血,做心电图,照x光等一系列的诊察后,医生拿着x光片看了一会说要先住院观察,还不能确定是什么病。
因为一直在外地工作,她对家里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所以生病之后召集朋友要求帮她保密,可是一个朋友还是把她“出卖”了。爸妈连夜坐飞机赶到她身边,她竟然还和朋友偷偷溜出医院给爸妈在宾馆订了房间,还在房间里悠然自得地吹空调看电视。当爸爸妈妈看到她时,她还是一脸轻松地和他们打招呼,开玩笑。第二天,父母和她再一次来到医生办公室,向大夫询问项瑶的病情,父母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而她却抱着iPad在尽情地“切水果”。
住院的日子是无聊的,每天睁眼就是灰白的天花板、入耳就是“别往心里去”的安慰,要做的就是打针吃药、检测白细胞,几天之后,项瑶终于忍不住了,使尽招数约谈医生后获悉,“比心脏还大的恶性肿瘤长在了神经纠结的纵膈上,只能保守治疗不能手术”。
天生豁达的她,并没有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吓倒,“癌症!?”窗户纸被捅破之后,项瑶表面淡定依旧,心里却“咯噔”了一下。但偷偷地抹去眼泪之后,她相信自己还是一条好汉。还安慰父母说:“生个病也好,就当给自己放个长假。”
因为生病的缘故,她身上每天都要出好多汗,得换几次衣服,这还可以忍受,最要命的是咳嗽。咳起来是没完没了,让人感觉能把肺都给咳出来。一天晚上她感到自己的肩背很酸,就让妈妈帮她揉揉,一开始还只是有点酸疼,突然间就剧痛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人把手伸进自己的胸口,使劲地捏她的心脏一样,意识也开始模糊了。妈妈一看情况不好,就找来了医生和护士,给她打了止疼针,并且还上了监测仪。折腾了大半夜,她才渐渐平静下来,妈妈也长出了一口气。在病魔折磨她的时候,她并没有就这样认输,而是拿起了她的.武器一画笔,用自己坚强乐观的精神去战斗。
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诙谐幽默的漫画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自己的微博发到网上。在这部漫画里,一个头上有耳朵,身后有熊尾巴的“熊姑娘”,把深夜失眠在走廊里徘徊变成了恐怖片的前奏,从胸口穿刺出来的肌体组织被形容成虫子……在项瑶的笔下,痛苦都变成了轻松好玩的故事,让众多网友不知不觉地追着看下来,微笑还挂在嘴边,眼眶却早已湿润。很多看过的网友纷纷给她留言。“一张张图看下来,不是被戳中笑点就是被戳中泪点”“熊儿具有化病痛为乐子的强大功能”!除了送上问候和祝福之外,还有网友来医院看她,还为她介绍医生和药方,更有不少人期盼着项瑶早日康复,结集出版这些漫画作品。
也许我们制止不了恶,但我们可以扩大善,若我们都扩大了善,恶还有多少空间呢?项瑶用她自己的漫画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也给那些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JK罗琳她出生在英国格温特郡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在一家实验室做技术员。小时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镜,爱好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6岁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妹妹是她讲故事的对象。创作的动力和欲望,从此没有离开过她。那时她梦想将来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长大后,她喜欢上了英国文学,大学主修的是法语。毕业后,她怀着美丽的梦幻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随即和当地的一名记者坠入情网。无奈的是,这段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回到了英国,牺身于爱丁堡一间寒冷无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有一段时间,她疯狂地写作,写自己的遭遇,写人间百态,写自己的所见所想,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写了。她希望多发表文章,能以此能改善生活,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成名的作家一样,随便写点文字,大笔稿费就自动送到家了。但现实很残酷,一年间她仅发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没有稿费,只给她几本刊物。
没有人知道她当时的郁闷,她没有人知道她的颓废,她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实在太窘迫。她原本就是一个爱美的女子,正值青春,她渴望穿时尚华丽的衣服,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每当年幼时那些斑斓芬芳的梦想再次涌现时,她都难过得哭了。
24岁那年,她从曼彻斯特到伦敦旅游,这次行程改变了她的一生。当行驶的火车在一个小站停下时,她看见外面有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穿过车窗对着她微笑。她微笑很可爱,很调皮,一下子抓住了她心,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微笑,竟然十分熟悉。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念头:以这个小巫师创作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虚构的,把自己多彩的梦幻融入进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人展示另一个世界。
接下来,她开始动笔。为了节省家里的暖气费,她总是呆在小咖啡馆里写作,由于没钱买纸张,她只有把故事写在捡来的小纸片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尽管写作很辛苦,但她没有退缩,因为她不甘心领取救济金,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经历了伤害和磨难,她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吃饭。
小说完成后,她把它寄给了她几家出版社,但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那时,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的生活极其艰辛,当然没有钱自费出版了。后来,一个家濒临倒闭的小出版社冒险出版了这部小说;再后来,美国一个不入流的小制片人觉得这部小说的故事不错,便把它搬上了荧幕。
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的时间后,她的小说长期占据了世界畅销书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起死回生声誉大震,以小说拍摄的电影风靡全球,那个不入流的制片人也因此跻身一流的制片人行列。
她叫J·K·罗琳,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连出版七部,每部都引起轰动,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已被翻译成63种语言,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经超过4亿,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在成功面前,J·K·罗琳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成名后,她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慈善活动。2000年9月,她出任“单亲家庭委员会”形象大使,并捐出了50万英镑。2003年3月,她特地为戏剧救济基金会创作了两部小说,将所得钱款捐助给了该基金会。2005年4月,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又为“多发性硬化症协会”捐了25万英镑。
如今,J·K·罗琳时常出现在各种晚会上,她已不再年轻,在岁月的磨砺中,她的面庞留下了沧桑。可是,透过岁月清晰的刻痕,你会发现,她的目光是那么清澈,她的笑容是那么纯真。她长得并不美,可她有孩子般的天真,成就了另一种美。她说:“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痛苦,敏感、纤细、难堪、害羞、冒失、煎熬,这都是要经历的过程,它们都是成长所必备的无素。成长是生命最大的犒赏,值得我们去尝试。”
是的,成长是生命最大的犒赏,在经历挫折与打击后,我们才能更加体会到生命的真味,去让自己的心灵开出一朵芬芳的花!曾经有过黯淡,但双眸依然闪光;曾经有过杂乱,但一路奔跑成长,这就是人生最好的铭记。
标签: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