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问答>传统文化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原来这样解读才对!

传统文化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原来这样解读才对!

2023-06-21 08:34:52 编辑:join 浏览量:619

传统文化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原来这样解读才对!

首先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但是如何解读,并且把他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以寻求解读。那么就不是对这两句话含义的简单解释了。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最初来源于越王勾践和谋士范蠡的故事。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鸟尽弓藏-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判断是儒释道精神内核以上的道德追求,仁、义、礼、智、信、忠、勇、节、孝、悌、廉、耻,等等一系列的传统道德标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兔死狗烹显示的恰恰是这种道德评判的对立面。太史公确实用了这几个字描述了一段典故,但并不是表示太史公认可这种行为和行为下的价值观,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越王,他的价值判断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之共乐”,这是对越王人性的批判而绝非褒赞,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人对兔死狗烹的行为进行过价值观上的翻案。

历史事实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在历史上并非孤例,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的“鸟尽弓藏”,明太祖建国后大杀功臣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兔死狗烹”,但是当时的人们也只会从具体的事件和形势需要,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和解读,也无非是要尽量撇清“兔死狗烹”的道德非议。

而像韩信这样的绝顶人物,自知自家战功卓著,汉室天下有其一半以上的功劳,自矜自我德能无双,才不世出,所以一直有些居功自傲,甚至在汉高祖困顿之时伸手要官,要封地,要恩赏,这就令主子打心眼里很不舒服,想着法的要整治一番这个肆无忌惮的人中豪杰。但又由于韩信的功劳太大,刘邦已然下了敕令说天下没有伤害韩信的刀剑,越发让韩大将军无所顾忌,甚至还在谋士李左车的蛊惑下要背北称帝,这让汉王室格外慌悚忌惮,所以在汉刘邦外出以后,吕后直接令萧何匡命骗韩信钻进了早已磨刀霍霍的牢笼,终于成了汉家砧板上的一块肉。

其实这段话更像是我们民间的一句古语,叫做“过河拆桥”。古时候,被帝王征召效死卖命的人物,鲜有珠光宝气、高枕无忧的好下场,很多人都是因为劳苦功高,得到过君王的恩典和爱护,反过来在和平时期,由于不需要再行大马金刀的征战厮杀,这些人便被束之高阁,能被赋闲养起来已经算是自身的德行造化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本身功高震主,而又不会自我矮化与自我知趣,经常人前显贵,甚至在豪主面前也没有畏惧之心,大喇喇逞能装逼,总是平白地显摆自己曾经的那份功劳,所以很容易被君王忌惮和顾虑,不被处死已然是烧了高香。

今天我们更习惯用“过河拆桥”来描述这种或与之类似的行为,我相信今天每个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自然是有基本的道德评判的,在这件事上,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完全契合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判断。所以“兔死狗烹”可不是我们的什么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传统文化价值观所批判的非道德行为。

标签:兔死狗烹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nswer/16551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