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炎遗留的结果。
急性胆管炎经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炎症获得控制,但未解决胆管内的原发病因如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或奥狄括约肌狭窄等,胆管内炎症病变转为慢性,胆管壁增厚。
由于存在梗阻性病变,胆管常扩张,直径达2至3厘米,甚至5厘米。当胆管梗阻变为完全或其中细菌感染加重时,即可造成急性炎症发作。临床上治疗慢性胆管炎主要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
1、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药皮质激素已被广泛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连服数周至数月后疗效明显。
皮质激素不仅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胆管壁纤维化,而且具有直接利胆、减轻黄疸的作用。
2、抗生素当患者出现胆管炎,腹痛、发热等情况时,应加用抗生素治疗,但多不主张长期使用。
3、青霉胺因促进尿铜的排泄而起治疗作用有研究发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肝内铜水平增高,但其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4、抗纤维化药物秋水仙碱具有抗纤维发生、抑制胶原合成的作用,对肝硬化有较好疗效,故有人试用于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但病例尚少,难以作出结论。
2、手术治疗
胆管扩张支撑引流术:对于较长节段胆管狭窄、又不能切除病变部位者,可行胆管内置管支撑或U形管引流。
初时经肝的引流外径不宜过粗,因为放置困难及可能因过度扩张而导致肝内胆管破裂和出血,应先放置较细的导管,以后每隔3个月更换导管,逐渐增大导管的管径,导管至少放置1至2年,甚至终身带管。
胆肠吻合支撑引流术:根据病变部位和狭窄情况,选择各种形式的胆肠吻合术,并经吻合口放置内支撑或经肝引流管。
胆管狭窄段切除,胆管端-端吻合或狭窄段切开成型,带血管蒂的胆囊瓣、圆韧带或空肠瓣修补术。
适用于肝外胆管节段性狭窄而狭窄以上肝内胆管病变较轻者。
胆管内膜剥出术:以便增加胆管内径,但技术上比较困难。
原位肝移植:有持续性黄疸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或属于弥漫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能用上述手术方法纠正者,采用肝移植可能有长时间治愈的希望。
标签:胆管炎